汽车信息网2月2日讯 乘着新能源的春风,如今自主品牌市占率不断攀升,这两年自主品牌不仅在产品上技高一筹,在营销方面也是频频出圈,特别是随着华为与小米的入局,汽车市场俨然成为了科技企业的练兵场。反观合资品牌除了大众坚定追赶中国速度以外,其他合资品牌并没有太大的声量,其中本田面对自主品牌的冲击,也开始战略收缩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日前,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本田中国本部长五十岚雅行在采访中表示,将在中国实施大规模人员优化,压缩固定费用,加速为纯电动汽车转型做准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虽然本田中国公关部人员很快对此进行了辟谣,国内翻译不准确,本田在华企业并无裁员计划,实际上为自然离职员工不再进行岗位补员。但面对内卷严重的中国车市,合资品牌日子确实是不太好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自主品牌冲击太大
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产销量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 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
这其中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459.6万辆,同比增长24.1%,市场份额为56%,相比上一年提升6.1个百分点。在乘联会2023年乘用车零售销量排名里 ,前十家有五家是中国汽车品牌,分别是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等。
主要合资车企全年销量同比去年下滑占多数,上汽通用、东风日产、广汽本田等都下滑了两位数;不少合资品牌退出中国市场,如广汽三菱、广汽菲克等;此外还有东风标致雪铁龙、北京现代、都已处在岌岌可危的境地,广汽三菱在中国市场彻底淡出。
在目前的新能源市场,已经形成了座次分明的排位,比如中高端市场有蔚来、理想等新势力牢牢占据,中低端市场又有体系力强大的自主品牌收割。
除了比亚迪的王朝家族以外,吉利也带来了主打高性价比的银河系列,埃安也是通过高性价比取得了亮眼成绩。而合资品牌在各个细分市场均没有特别亮眼的表现,未能跟上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的产业趋势,是合资车企持续丢失市场份额的重要原因。
面对愈发内卷的市场以及电动化的冲击,本田中国2023年的业绩受到了较大影响。根据官方数据显示,本田2023年在中国市场的终端汽车累计销量为1234181辆,较2022年实现下滑10.1%。
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近两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不断提升,一方面是我们的主流车企在电动化转型方面快于合资品牌;另一方面,表现亮眼的出口市场以中国品牌为主。此外,中国品牌在摸索经验的过程中,建立了完善可控的产业链。
价格战下难有利润
经历了极度内卷的2023年,许多合资品牌的产品价格几乎都被重构了,合资品牌的利润奶牛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瘦身。目前帕萨特、迈腾、凯美瑞、雅阁等车型均有着不同幅度的优惠,落地价格和价格战之前相比要便宜几万元。
以曾经的B级车销冠广汽本田雅阁为例,2023年之前,低配版的燃油车型落地价格还要20万元左右,经过自主品牌新能源冲击与价格战之后,落地价格直接来到了16-17万元,虽然目前新款车型价格上浮了一些,但总体价格已经和之前的高溢价时代相去甚远了,对于合资品牌而言,中国市场的钱是越来越难挣了。
面对新能源大势,合资品牌也是希望能够快速转型以求追上中国新能源市场的速度,本田中国本部长也是强调,2024年仍将继续向新能源车转型和降价竞争,并透露受到降价的影响,目前包括混动车型在内的燃油车很难有利润,全面电动化之前将充分利用此前的收益和燃油车利润挺过去。
对于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本田加倍押注。
在2021年,本田推出全新纯电动车品牌“e:N”,计划五年内在中国推出10款e:N系列电动汽车,同时计划在广州和武汉建造专用的电动汽车工厂。根据规划,2030年之后Honda在中国推出的所有新车型均为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等电动化车型,不再投放新的燃油车。
为了全面迎接电动化,广汽本田将建立一个全新的电动化工厂,将于2024年投入使用,总投资金额为34.9亿元人民币。此外,渠道方面,广汽本田未来将依托线下全新e中心、e空间和全国600多家特约店以及线上APP等数字化平台,为e:NP用户提供维保服务。
电动化转型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是真金白银的投入,研发电动技术与新产品、建设新工厂、升级渠道等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这些投入也不能保证这些合资品牌日后能否追赶上自主品牌的速度,所以合资品牌转型真的是太难了,本田中国作出人员优化的决定也是无奈之举。
对于合资品牌而言,以前不肯坚定新能源战略,是放不下燃油车的高利润率。如今燃油车利润被自主品牌冲击以后,也是不得不坚定转型步伐,显然,在新能源渗透率越来越高的当下,合资品牌已经是退无可退了。
相关热词搜索: